War and peace
战争与和平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翻译:高植、刘辽逸、草婴

时代背景

以1812年俄国法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故事的主人公是安德烈、皮埃尔和娜塔莎。

《战争与和平》中出现的真实历史人物

中心事件及十二月党人

1805年,俄国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失败。

1812年俄法战争,触发了十二月党人所反对的专制制度。

1826年,十二月党人对沙皇尼古拉二世进行起义,随后被流放30年之久。

1856年,十二月党人回归。

普希金曾为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写下著名的诗篇《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托尔斯泰其人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进行了大量创作。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列宁评: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Русский

沙皇俄国

1547~1584年:伊凡四世(Иван IV Васильевич):伊凡雷帝是首位沙皇,沙皇这一称号来自俄国人对拜占庭君主的称呼。在领土扩张方面很有作为。在内政方面,铲除大贵族、扶植中小贵族,加强中央集权,重申伊凡三世关于农民必须在尤里节才能离开地主的规定,并充实了一些条款,使俄国向农奴制的泥潭中又陷进了一步。

1682~1725年:彼得一世(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ма́нов):1682~1696年与伊凡五世共治,1689年掌握实权,1697年派遣使团前往西欧学习先进技术,本人则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罗斯工作。回国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完成了伊凡四世的夙愿,为俄罗斯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近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一世时代。与明治天皇、威廉一世(德皇)等具有开创性、变革性影响的帝王相比,彼得一世的个人作用更为明显。争议的方面:彼得的统治使农奴丧失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志。

俄罗斯帝国

1721~1725年:彼得大帝(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ма́нов):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

1762~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Алексеевна):通过政变废黜并刺杀其夫彼得三世,即位为俄罗斯女皇,在其治下俄罗斯经历复兴,达到其历史顶峰并成为欧洲列强之一。在南方,俄罗斯通过俄土战争击败奥斯曼帝国并击溃克里米亚汗国,对黑海及亚速海的广阔区域进行了殖民(即新俄罗斯);在西方,叶卡捷琳娜前情人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统治的波兰-立陶宛联邦被瓜分,俄罗斯获得了最大面积的领土;在东部,俄罗斯开始对阿拉斯加进行殖民,俄属北美由此建立。叶卡捷琳娜时代通常被认为是俄罗斯帝国及俄罗斯贵族的黄金时代。叶卡捷琳娜早期教育主要来自法国家庭教师,在她的统治下,法语也成为了俄罗斯当时宫廷贵族中流行的语言。然而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叶卡捷琳娜抛弃了许多自己先前热衷的启蒙思想,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季舍夫出版了《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游记》,警告腐朽的农奴制将引发农民起义,而叶卡捷琳娜将其流放到西伯利亚。根据一项1754到1762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叶卡捷琳娜拥有五十万名农奴,而帝国则有二百八十万名农奴。

1801~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由于他在拿破仑战争中组建反法同盟击败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复兴欧洲王室,从而被欧洲各国和俄罗斯人民尊称为“欧洲的救世主”,加上其做为战后欧洲神圣同盟的领导人物,故又被称为“神圣王”。在位期间改革俄罗斯兵制,设立军团制,改变了从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余年的贵族统兵制。他的统治前期主要在战事中渡过,后期则沉寂在和宫廷仕女游玩,以及神秘主义的研究上,开始渐渐不理政事。最终在继任者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尼古拉二世在位期间,俄罗斯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

重要战役

1805年12月,奥斯特里茨战役。参战方为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俄罗斯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又称“三皇之战”,是世界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73000 人的法国军队(实际参战 65000 人)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今位于捷克境内)取得了对 86000 人俄奥联军的决定性胜利。拿破仑战争史上最著名、最辉煌的一次胜利,为拿破仑赢得了“欧洲第一名将”的巨大荣誉。拿破仑曾经十分自豪地说:“这一仗打得最好,同样的胜仗我曾经打过不下30次,但是,并无一次比得上这一次。”

战役背景
1804年的欧洲,战争乌云密布。自1802年《亚眠和约》以来,英国和法国在西印度群岛、地中海和巴尔干冲突不断;俄罗斯和法国的关系也在恶化。
1804年3月:波旁王室的昂吉安公爵(Louis Antoine, Duke of Enghien)被法国政府以叛国罪处决,导致英国和俄罗斯对法国的不满最终爆发。
1805年4月,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和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签订《圣彼得堡和约》,英国和俄罗斯结成新的反法同盟。
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中遭受重大损失的奥地利起初持观望态度。但1805年3月,已经成为法兰西皇帝的拿破仑·波拿巴进一步加冕自己为意大利国王。此举激怒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
1805年7月,奥地利也加入了反法同盟。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
反法同盟的主攻方向是巴伐利亚。1805年8月底,马克·冯·莱贝里希将军和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将军分率奥地利和俄罗斯大军,向巴伐利亚的乌尔姆进逼。拿破仑迅速调遣部队,在乌尔姆包围了奥军,并在库图佐夫赶来增援之前,于10月20日迫使莱贝里希将军投降。库图佐夫闻讯仓皇撤退,缪拉亲王指挥法军乘胜追击,兵不血刃占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开战至此,法军取得了一连串胜利,战果辉煌。但整个战局得形势对于法国来说依然十分严峻。乌尔姆大捷的第二天,英国皇家海军就在特拉法加海战中打败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确保了英国的海上霸权,引起了巴黎的恐慌。

1807年7月,拿破仑法国同参加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败国俄国和普鲁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和约条件对普鲁士极为苛刻使普鲁士丧失很大一部分领土。俄国没有丧失什么土地,反而获得了普鲁士割让给它的别洛斯托克地区。但是,亚历山大一世必须承认法国在德国占领的地方和拿破仑在那里所修改的疆界 ,以及拿破仑对伊奥尼亚群岛的统治权,同意成立华沙大公国(这是法国在俄国边界上的一个进攻基地),并参加对英国的封锁(即所谓大陆封锁)。在提尔西特,亚历山大一世答应在法国的调停下开始同自1806年起和俄国处于战争状态的土耳其举行和平谈判。1807年8月俄国和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定,但和约没有谈成;1809年军事行动恢复,1812年土耳其战败。

1808年10月,埃尔福特会议(Congress of Erfurt),旨在重申提尔西特和约。

1811年大彗星(Great Comet of 1811),一颗19世纪的长周期彗星,为法国天文学家奥诺雷·弗洛热尔格在1811年3月25日所发现,当时彗星距离太阳为2.7天文单位。彗星在1811年9月12日通过近日点,彗尾长度超过60度。在1811年10月,彗星达到最大亮度0等。

1812年9月,博罗金诺战役(Battle of Borodino),是所有拿破仑战争中最大和最血腥的单日战斗,超过二十五万士兵投进了战场,造成至少七万人死伤。由法皇拿破仑一世所领导的法军对阵俄罗斯帝国的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元帅率领的俄军。战斗发生在莫扎伊斯克镇以西的博罗金诺村附近。

1812年9月14日,莫斯科大火。俄国军队和莫斯科大部分居民放弃了城市,拿破仑的先锋部队进入莫斯科。这场大火几乎摧毁了整个城市,而莫斯科大部分居民则在1812年8月份开始撤离。

1812年10月,塔鲁提诺之战(Battle of Tarutino),拿破仑入侵俄罗斯的一部分。战斗有时被称为Vinkovo战役或当地河流之后的Chernishnya战役。许多历史学家声称后者的名称更合适,因为塔鲁蒂诺村距离所述事件仅8公里。在战斗中,在Bennigsen指挥下的俄罗斯军队在Joachim Murat的指挥下击败了法国军队。

1812年11月,Battle of Vyazma

1812年11月,克拉斯诺耶战役(Battle of Krasnoi),库图佐夫将军领导的俄罗斯人对格雷德军队的残余部队造成重大损失。由于缺乏足够的炮兵,骑兵和供应来进行战斗,拿破仑在克拉斯诺伊的目标是收集他分散的部队并恢复他的撤退。

1812年11月,别列津纳河战役(Battle of Berezina),别列津纳河战役是拿破仑的军队1812年从莫斯科撤退到斯摩棱斯克后,抢渡别列津纳河时,被俄军从三路夹攻的战役。法军大败后狼狈渡过别列津纳河。

主要人物

别祖霍夫家族(The Bezukhovs)

皮埃尔:中心人物,经常代表托尔斯泰自己的信仰或斗争。皮埃尔是老伯爵的私生子,他有几十个私生子。皮埃尔在国外受过教育,作为一个失败者返回俄罗斯。他意外地继承了一大笔财产,这使他在社会上很受欢迎。

保尔康斯基家族(The Bolkonskys)

尼古拉·保尔康斯基公爵:安德烈和玛丽雅的父亲,公爵的性格古怪,有着粗鲁的外表,对孩子们的情感需求表现出极大的不敏感。然而,他的严厉常常掩盖了内心深处的感情。

安德烈:拿破仑战争中一位坚强但怀疑、深思熟虑和富有哲理的副官(aide-de-camp)。

玛丽雅:安德烈公爵的妹妹,是一位虔诚的妇女,她的父亲试图给她良好的教育。她那双大眼睛在她素净的脸上流露出关怀和养育的天性。

罗斯托夫家族(The Rostovs)

伊利亚·罗斯托夫:罗斯托夫家族的家长,财政状况并不乐观却太过慷慨,结果,罗斯托夫一家尽管有许多不动产,却始终没有足够的现金。

娜塔莎:中心人物,不漂亮,但充满生气,浪漫,冲动而高度紧张,出色的歌手和舞者。

尼古拉:长子,参军成为骠骑兵。

宋妮雅:薇拉、尼古拉、娜塔莎和彼嘉的孤儿表妹,爱上尼古拉。

彼嘉:小儿子。

库拉金家族(The Kuragins)

瓦西里·库拉金公爵:一个无情的人,不惜一切代价把自己的孩子嫁入豪门。

海伦:一个美丽的,性感的女人,有很多外遇,甚至和她的哥哥阿纳托利传过绯闻。

阿纳托利:海伦的哥哥,一个英俊却不道德的寻欢作乐者,秘密结婚却试图与娜塔莎·罗斯托娃私奔。

伊波利特:长子,头脑迟钝。

德鲁别斯科斯家族(The Drubetskoys)

保里斯·德鲁别斯科斯:一个贫穷但有贵族气质的年轻人,被野心驱使,甚至不惜牺牲他的朋友和捐助者,为了财产与给朱莉·卡拉金纳结婚,与海伦传有绯闻。

安娜·米哈洛夫娜·德鲁贝斯卡娅伯爵夫人:鲍里斯的贫穷母亲,她希望儿子能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

其他重要角色

安娜·帕夫洛夫娜·舍勒:也被称为安妮特,她是沙龙的女主人,沙龙是小说在彼得堡的大部分情节和瓦西里的阴谋的场所。

陶洛霍夫:一个冷酷的,几乎是精神变态的军官,在向宋妮雅·罗斯托娃求婚未果后,他引诱尼古拉·罗斯托夫欠下了一笔离谱的赌债,从而毁掉了尼古拉·罗斯托夫。与海伦有外遇。不过,他养活了可怜的母亲和驼背的妹妹。在游击战中也表现出色。

杰尼索夫:尼古拉·罗斯托夫的朋友兼兄弟军官,向娜塔莎求婚未果。

布里安:一位法国妇女,与保尔康斯基一家住在一起,玛丽亚公爵小姐的伙伴。

巴兹德耶夫:吸引皮埃尔加入共济会。

阿克罗西莫娃:一位年长的莫斯科社会女性,幽默风趣,但很诚实。

别尔格:一位年轻的俄罗斯军官,薇拉·罗斯托娃的丈夫。

普拉东:皮埃尔在战俘集中营遇到的典型的俄国好农民。

库图佐夫将军:一位只有一只眼睛的老而胖的将军,在战斗中领导俄国。他与骄傲的拿破仑大不相同,因为他谦卑,敬畏上帝,也更细心周到。

摘录

我手头有草婴的实体书译本和有刘辽逸的电子版译本,因此看的时候是看的草婴,而这部分摘录的则是从刘辽逸的译本中复制的。给我的总体感觉草婴译的更加流畅。此外我看完之后还网购了一套高植的译本做收藏,准备有机会的时候再看一遍。这场1812年的俄法战争,简直就是抗日游击战的翻版啊,我不由得想起了这几本书:

第二卷

第二部

2

“要理解他(上帝)不能用理智,而要用生命。”共济会员说。

“至高无上的智慧和真理,正如我们想要汲取的最洁净的甘露,”他说,“我能用不洁净的器皿盛这种甘露,而评论它是否洁净吗?只有把内心洗净,我才可能使所汲取的甘露保持一定程度的洁净。”

“你恨,那么你就改变它,净化自己,随着净化,你就会逐渐获得智慧了。看一看您的生活吧,先生。您是怎样过活的?是在狂饮和荒淫中度过的,从社会得到一切而什么也没有给予社会。您得到了财富。您是怎样利用它的?您给您的邻人做了什么?您关心过您的几万名奴隶,在物质和精神上帮助过他们吗?没有。您靠他们的劳动过着放荡的生活。这就是您所干的事情。您有没有找一个可以给邻人带来好处的差事?没有。您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后来您结了婚,先生,负起管好年轻夫人的责任,可是您做了什么呢?您没有帮助她走向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先生,而是把她推入流言蜚语和不幸的深渊。一个人侮辱了您,您就用枪打他,而您说您不信上帝,恨自己的生活,这倒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先生!”

10

皮埃尔到基辅后,就把各处主管叫到总管理处,向他们说明自己的意图和希望。他说,应立即采取措施把农奴从依附地位完全解放出来,到时农奴不应从事繁重的劳动,不应派妇女和儿童干活儿,对农奴应给予帮助,惩罚应是劝诫,而不应是体罚,各处田庄都应当设立医院、养老院、孤儿院和学校。有些主管(其中包括几个半文盲的管家)听了后大吃一惊,他们揣摩话的含义是,小伯爵不满意他们的管理和贪污;另一些主管在恐惧了一阵之后,发现皮埃尔口齿不清的发音和他们从未听过的新名词怪有趣的;还有一些主管觉得听主人讲话简直是一种娱乐;第四类主管是一些聪明人,其中包括总管,他们从这些话里懂得了要怎样应付主人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过,皮埃尔不知道,那个向他献面包和盐并且建造彼得和保罗侧祭坛的地方,是一个每到圣彼得节就逢会的村镇,这个村镇的、去见他的富裕农奴早就在兴建侧祭坛了,而那些占村镇十分之九的农奴都一贫如洗。他不知道,按照他的命令不再派喂奶的 妇女服徭役,而她们在自己的份地上却在做最苦的活儿。他不知道,那个手持十字架去迎接他的神甫,对农奴课以重税,压榨他们的膏脂,他所招收的学生是学生的父母流着眼泪送到他那儿,然后又用大笔金钱赎回来。他不知道,按照统一图样建造房子,是由农奴出的劳动力,因而加重了农奴的徭役,减轻徭役只不过是在纸上说说而已。他不知道,主管给他看的账簿上表明,遵照他的意志,代役租减了三分之一,而实际徭役租却增加了一半。

总管是一个非常愚蠢而且狡猾的家伙,他完全了解又聪明又天真的伯爵,拿他当玩具似的耍弄,他看到预先安排的接待对皮埃尔产生了影响,就更坚决地向他证明解放农奴是不可能的,主要是不必要的,因为农奴不解放也过得很幸福。

11

“为什么不对?”安德烈公爵反问道。“人并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恰恰在判断是非问题上,人是从来就犯错误,“将来也要犯错误。”

“凡是对人作恶,就是不对,”皮埃尔说,他很高兴,自他来这里后,安德烈公爵第一次活跃起来,开始说话了,并且想把他变为现在这个样子的一切经过全说出来。”

“怎样才算对人作恶,有人对你说过吗?”他问。

“作恶?作恶?”皮埃尔说。“我们都知道,什么是人家对自己作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的,我们都知道,自己认为是恶的事情,不能施加于人,”安德烈公爵越来越兴奋了,看来他想对皮埃尔说出自己的新观点。他用法语说:“我认为,在生活中只有两种实在的不幸:受良心责备和疾病。只要没有这两件坏事,就是幸福。我活着,光为了避免这两件坏事,这就是我现在的全部哲学。”

“可是爱邻人呢?自我牺牲呢?”皮埃尔说。“我不能同意您的说法!活着就为了不做坏事,不悔恨,这太不够了。我曾经这样生活过,我为自己活着,结果毁了自己的生活。只有现在,当我为别人,至少我是努力为别人活着的时候,只有现在我才懂得生活的幸福。不,我不同意您的看法,而且您是口头上这么说,心里未必这么想。”安德烈公爵默默地望着皮埃尔,含着嘲讽的微笑。

“你见到我的妹妹玛丽亚公爵小姐,你们会谈得来的,”他说。“也许,对你说来,你是对的,”停了一下,他继续说,“但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你说你过去为自己生活,几乎因此毁掉了你的生活,只有为别人而活着的时候,才找到幸福。可是,我的经验正相反。我过去为名誉而活着。(究竟什么是名誉呢?其实也是爱别人,想为别人做点事,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我是这样为别人而生活的结果不是几乎,而是完全毁掉了自己的生活。自从我只为我个人而生活以后,我的心就平静得多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怎么能只为个人而生活啊?”皮埃尔激昂起来,问道。“可是儿子呢?妹妹呢?父亲呢?”

“这一切仍然是我,而不是别人,”安德烈公爵说,“所谓别人,邻人,您和公爵小姐称之为邻人 ,这是错误和罪恶的根源。邻人,这就是您要为之做好事的基辅农奴。”

他看了看皮埃尔,目光含着嘲笑和挑战的神情。看来他有意挑动皮埃尔。

“您在开玩笑,”皮埃尔说,他越来越兴奋了。“我愿意做好事,虽然做得很不够,而且做得很差,但总算做了,并且做出一点成绩,这有什么错,犯了什么罪啊?那些不幸的人们,我们的农奴,他们也像我们一样,从生到死,对上帝和真理的认识只限于宗教仪式和毫无意义的祈祷,这时如果有人把来世、果报、褒奖、慰藉等等令人舒适的信念传授给他们,这能算是罪过吗?既然毫不费力就可以提供物质帮助,而有人得不到这个帮助就要病死,于是我向他们提供了医生、医院、养老院,这有什么过错和不好?农奴、喂奶的妇女,日夜不得空闲,我给他们时间,让他们休息,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毫无疑问的善行吗?……”皮埃尔急急地说,连字音都咬不清了。“我做了这些事,虽然做得不好,做得不多,但总算做了一点事情,您不惟不能使我相信我做的事情是不好的,而且也不能使我相信您自己有那种想法。主要的,”皮埃尔继续说下去,“我知道,而且确实知道,行善的乐趣是生活中唯一可靠的幸福。”

“是的,如果是这样提出问题,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安德烈公爵说。“我盖房子,辟花园,而你盖医院,你我做这些事,都可以消磨时间。至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就让那个无所不知的人来判断吧,而不是我们来判断。好吧,你愿意辩论,那么就来辩论吧。”于是他们离开饭桌,在可以代替阳台的门廊上坐下来。

“那么就来辩论吧,”安德烈公爵说。“你提起学校,”他屈起一个指头,接着说,“教育,等等,你是想把他,”他指着一个脱下帽子从他们身旁走过的农奴,说,“从禽兽的状况挽救出来,并且满足他精神的需要,可是我认为,唯一可能的幸福就是禽兽的幸福,可是你呢,偏要剥夺他这种幸福。我羡慕他,而你想把他弄成我这个样子,可是又不把我的财产给他。你说的另一件事情是要减轻他的劳动。可是在我看来,体力劳动对于他,正像脑力劳动对于你我同样的必需,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条件。你不能不思索。我睡到半夜两点多钟,忽然心血来潮,辗转反侧睡不着,一直到早晨都不能入眠,因为我在思索,而且不能不思索,正如他不能不耕地,不能不割草一样;不然的话,他就会在酒馆里出进,或者在病榻上呻吟。正如我受不了他们那种可怕的体力劳动,他也受不了我这四肢不勤的生活,他会因此发胖,慢慢死去的。第三,记不起了,你还说什么来着?”

第三部

7

在这次会议上,皮埃尔第一次感到吃惊的是人类的头脑无穷无尽的多样性,以致任何真理在两个人的理解中都不一样。甚至和他站在一边的人,对他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带有一定的限度和改变,这是他所不能同意的,因为皮埃尔主要的要求,正是要把他自己所理解的思想准确地传授给别人。

8

我们常常想,摒除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我们就会更快地达到目的;其实相反,先生,只有在尘世的纷扰中,我们才能达到三个主要的目的:一,自知,因为人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认识自己;二,自我完善,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达到;三,获得主要的德行——爱死亡。只有人生的无常才能向我们展示人生的虚妄,并且能够促使我们对死亡和对获得新生的自然爱好。[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10

三位一体,是物质的三元素——硫磺、水银和盐。硫磺具有油与火的性质;它以其火力与盐相结合,便引起盐的强烈欲望,由于有了这种欲望就吸引水银,捉住它不放,于是共同生出每件其他物体。水银是流动的、容易飞散的精神元素——基督,圣灵,他。

第五部

1

像皮埃尔这样退休的侍从,在莫斯科有几百个,他们忠厚老实地度过自己的余生。

七年前,他刚从国外归来时,假如有人对他说,他用不着去寻求什么,去筹划什么,他的航道早已打通,永远定规好了,不管他怎么折腾,总是依然如故,他听了准会大吃一惊。怎么也不会相信!难道不是他有时一心想在俄国实现共和,有时想当拿破仑,有时想做哲学家,有时想做战略家和征服拿破仑的人吗?难道不是他认为有罪的人类有可能获得新生、而且热烈希望他们获得新生以及自己达到最高完善的阶段吗?难道不是他曾经开办学校和医院,而且解放过农奴吗?

拿破仑·波拿巴在他还是一位伟人时,人人都鄙视他,可是当他变成可怜的小丑以后,弗朗茨皇帝却把自己的女儿献给他当情妇。西班牙人通过天主教感谢上帝,因为六月十四日他们打败了法国人,而法国人为了他们六月十四日打败西班牙人也同样通过天主教向上帝感恩。我的共济会会友们用血宣誓,他们准备为邻人牺牲一切,可是他们为贫民捐款连一个卢布也不肯出,他们挑拨阿斯特列亚支会反对寻找吗哪派,为了一张真正的苏格兰地毯和一份谁也不需要的、连写它的人也不懂得其中意义的会章而整天奔忙。我们都宣讲基督的教义——恕罪和爱邻人,为此在莫斯科建筑了许许多多座教堂,可是昨天就有一个逃兵死于鞭笞之下,在临刑前,那个爱和恕教义的执行者——一个老神甫,让那个士兵吻十字架。

皮埃尔有时想起人们给他讲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作战的士兵在枪林弹雨下待在掩体里,为了比较容易忍受危险的感觉,无事可做也尽可能地找点事做。在皮埃尔看来,所有的人都像士兵一样逃避生活:有的追求功名,有的留恋赌场,有的编纂法律,有的沉溺女色,有的玩物丧志,有的跑马走狗,有的混迹政界,有的打猎取乐,有的嗜酒成癖,还有的从事国务活动。“无所谓大人物或者小人物,全都一样;都千方百计地只求能够逃避生活!”皮埃尔想。“只求别看见它 ,别看见这个可怕的它 。”

第三卷

第一部

9

第八派人数最多,其数量之大与其他各派相比,相当九十九对一。这一派既不赞成和平,也不赞成战争,既不赞成进攻,也不赞成在德里萨和在任何地方设防,既不支持巴克莱、皇帝、普弗尔,也不支持贝尼格森,他们只谋求一件事,一件最重要的事:为自己谋求最大的利益和欢乐。在皇帝的行辕里,满布着盘根错节、扑朔迷离的阴谋诡计,在这一潭浑水里,可以捞到在别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好处。

正当安德烈公爵来到军队的时候,在这八派之中,又形成一派,第九派,这一派开始提高自己的声音。这一派是一些年事已高、通情达理、有政治经验和干练的人,他们不赞同各种互相矛盾的意见中任何一种,对大本营发生的一切冷眼旁观,设法摆脱目前这种方向不明、意志不坚、混乱一团和软弱无力的境况。

15

就在他这样做的一刹那,罗斯托夫的全身劲头忽然消失了。那个军官倒了,他的倒下与其说是由于刀劈,他的肘弯上方只受了一点轻伤,不如说是由于马的冲撞和恐惧。罗斯托夫勒住马,用目光察看他的敌人,看看他战胜的是什么人。那个法国龙骑兵军官一只脚在地上跳动,另一只挂在马镫上。他吓得眯缝着眼,好像等待随时挨另一下,他皱着眉头,带着恐怖的表情从下往上望着罗斯托夫。他的脸苍白,溅满了泥,头发淡黄色,样子年轻,下巴上有一个酒窝,一双浅蓝色的眼睛,一点不像沙场上含有敌意的脸,而是一副最普通的家常的脸。在罗斯托夫还没决定怎样对付他之前,那个军官就喊道:“我投降!”他慌慌张张想把脚从马镫里抽出来,但是抽不出,他那一对惊慌的蓝眼睛不停地仰望着罗斯托夫。驰过来的骠骑兵帮他把脚抽出来,扶他坐到鞍子上。骠骑兵在四面八方收容龙骑兵:有一个受了伤,满脸是血,不肯放弃他的马;另一个抱着骠骑兵,坐在他的马屁股上;第三个由骠骑兵扶上马。前头的步兵一面跑一面射击。骠骑兵带着俘虏急忙驰向后方。罗斯托夫同别人一起往回走,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使他心中发闷。俘虏这个军官和劈他一刀,引起一种他无法究明原因的模糊的、混乱的感觉。

罗斯托夫老在思索那使他惊奇的辉煌的战功,赏他圣乔治十字勋章,并且得到勇士的名声,——可是有一点总也弄不明白。“这么看来,他们比我们还害怕!”他想。“难道这一切就叫做英雄气概吗?那个生着小酒窝和蓝眼睛的人有什么罪?他是多么惊慌啊!他以为我要杀死他。我为什么要杀死他呢?我的手发抖了。可是授给我圣乔治十字勋章。我不理解,一点也不理解!”

第二部

1

拿破仑之所以同俄国开战,是因为他不能不去德累斯顿,不能不被荣誉冲昏了头脑,不能不穿波兰军服,不能不受六月早晨的诱惑而野心勃勃,不能不先是当着库拉金的面,而后是当着巴拉舍夫的面大发雷霆。

亚历山大之所以拒绝一切谈判,是因为他觉得他个人受了侮辱。巴克莱·德·托利尽力以最好的方式统率军队,是为了恪尽职守和赢得伟大战略家的荣誉。罗斯托夫之所以跃马向法军冲锋,是因为他一见平坦的田野就按捺不住要纵马驰骋。同样,参加这场战争的无数的人都是按照他们各人的禀性、习惯、条件和目的而行动的。他们畏惧,虚荣,欢乐,愤慨,议论,认为他们知道他们所做的事,知道他们那样做都是为着自己,其实他们都是不自觉的历史工具,他们进行着他们自己不明白而我们却了然的工作。所有实际的活动家不可改变的命运就是这样,而且他们官做得越大,自由就越少。

在有关一八一二年历史论著中,法国的作者总是津津乐道拿破仑如何感觉到战线拉长的危险,他如何寻找决战的机会,他的元帅们如何劝他在斯摩棱斯克停下来,并且引一些别的论据,证明当时已经感到那场战争的危险;而俄国的作者更喜欢谈论什么战役一开始就有一个引诱拿破仑深入俄国腹地的西徐亚人的战争计划,这个计划有人说是普弗尔拟的,有人说是某个法国人拟的,有人说是托尔拟的,有人说是亚历山大皇帝本人拟的,并且援引了一些笔记、方案和书信,其中果然有这种作战方案的暗示。但是,所有这些对既成事实的预见的暗示,不论是俄国人作出的还是法国人作出的,之所以现在公诸于世,只不过因为既成的事件证实了这些暗示。如果事件没有实现,这些暗示就会被人遗忘,就像当时成千上万相反的暗示和设想,由于不正确而被人遗忘一样。对于每一事件的结局,总有许多预测,不管事件的结局是什么,总有人会说:“我当时就说过,非是这样不可,”而无数全然相反的预测却被忘得一干二净。”

说拿破仑已经意识到战线拉长的危险,在俄国人方面,说诱敌深入俄国腹地,显然都是属于这一类预测,而史学家只有非常牵强地才能把这种想法强加在拿破仑身上,把那些计划强加在俄国军事将领身上。全部事实都与这些预测完全相反。

19

由此可见,波罗底诺战役完全不像人们描写的那样(极力掩饰我们军事将领们的错误,从而贬低俄国军队和人民的光荣)。波罗底诺战役并不是在一个选定的,设了防的阵地上进行的,也不是俄国的兵力仅仅稍弱于敌人,实际上俄国人由于失掉舍瓦尔金诺多面堡,不得不在一个开阔的、几乎没有防御工事的地带,兵力比法军少一半的情况下迎接波罗底诺战役,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条件下,不仅战斗十小时和打一场不分胜负的战斗不可想象,就是坚持三小时而不使军队完全崩溃和逃跑也是不可想象的。

25

“谁下定决心去争取胜利,谁就能胜利。为什么奥斯特利茨战役我们吃了败仗?我们的损失几乎和法国人一样,但是我们过早地认输了,——所以就败了。而我们所以认输,因为我们无须在那儿战斗:一心想快点撤离战场。‘打败了——赶快逃跑吧!’于是我们逃跑了。假若直到明天我们都不说这话,那么,天知道会是怎样的情况。明天我们就不会说这话了。你说:我们的阵地,左翼太弱,右翼拉得太长,”他继续说,“这全是扯淡,完全不是这回事。明天我们面临着什么?千百万个形形色色的偶然事件在瞬息之间就决定了胜负,这要看:是我们还是他们逃跑或者将要逃跑,是这个人被打死,或者那个人被打死;至于现在所做的一切,全是儿戏。问题是,和你一起巡视阵地的那些人,不仅对促进整个战役的进展不会有所帮助;而且只有妨碍。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小小的利益。”

27

假如我们对拿破仑天才不抱有宗教的敬畏来看这些命令的话,那么,战斗部署是极端模糊和混乱的,它包括四点,即四项命令。这四项命令没有一项是能够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现。

35

“对,对,就那样做吧,”他在回答各种建议。“对,对,去吧,亲爱的,去看一看,”他对这个来人或对那个来人说;或者,“不,不要,我们还是等一等好,”他说。他听取报告,在下级要求他指示的时候,就给他们指示;但是,在他听取报告的时候,好像并不关心报告者所说的是什么意思,使他感到兴趣的是报告者脸上的表情和说话的语调中所含的另外一种东西。多年的战争经验使他知道,老年人的智慧使他懂得,领导数十万人作殊死战斗,决不是一个人能够胜任的,他还知道,决定战斗命运的,不是总司令的命令,不是军队所占的地形,不是大炮和杀死人的数量,而是一种所谓士气的不可捉摸的力量,他正是在注视这种力量,尽他的权力所及指导这种力量。

第三部

1

由无数人类的肆意行为组成的人类运动,是连续不断的。

了解这一运动的规律,是史学的目的。但是,为了了解不断运动着的人们肆意行动的总和的规律,人类的智力把连续的运动任意分成若干单位。史学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任意拈来几个连续的事件,孤立地考察其中某一事件,其实,任何一个事件都没有也不可能有开头,因为一个事件永远是另一个事件的延续。第二种方法是把一个人、国王或统帅的行动作为人们肆意行动的总和加以考察,其实,人们肆意行动的总和永远不能用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来表达。

历史科学在其运动中经常采取越来越小的单位来考察,用这种方法力求接近真理。不过,不管历史科学采取多么小的单位,我们觉得,假设彼此孤立的单位存在,假设某一现象存在着开头 ,假设个别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代表所有人们的肆意行为,这些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

任何一个历史结论,批评家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使其土崩瓦解,丝毫影响都不会留下,这只消批评家选择一个大的或者小的孤立的单位作为观察的对象,就可以办到了;批评家永远有权利这样做,因为任何历史单位都是可以任意分割的。

只有采取无限小的观察单位——历史的微分,也就是人的共同倾向,并且运用积分的方法(就是得出这些无限小的总和),我们才有希望了解历史的规律。

第四卷

第一部

4

当时,俄罗斯一半国土被占领,莫斯科居民逃到边远的省份,一批批的民兵起来捍卫祖国,没有在当时生活过的我们,自然会想象,举国上下,从大人到小孩,都一心想牺牲自己以拯救祖国,或者为祖国的毁灭而痛哭。所有有关那个时代的故事和记载,都毫无例外地只讲俄国人的自我牺牲精神,热爱祖国,失望,痛苦和英勇行为。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从过去里面只看见当时一般历史的兴趣,没有看见人们所具有的一切个人的兴趣。然而实际上那些个人的眼前兴趣远比一般的兴趣来得大,甚至从那些个人兴趣中丝毫感觉不到(甚至完全看不见)一般的兴趣。当时大多数人并不注意国家大事,而只顾个人的眼前兴趣。但是,正是这些个人是那个时代最有用的活动家。

12

“不,我也祷告,”皮埃尔说。“不过,你念弗洛拉和拉夫拉,是怎么回事?”

“当然得念啦,”普拉东很快地回答,“他们是马神。对牲畜也要怜悯,”卡拉塔耶夫说。“瞧这个鬼东西,缩作一团。暖和起来了,狗崽子,”他抚摸着腿边的狗,说,又一翻身,立刻睡着了。

第四部

5

他,这个把“忍耐和时间”作为座右铭的慢性子人,这个专门反对打硬仗的人,以无与伦比的严肃态度作好了准备,然后发动了波罗底诺战役。他,就是那个在奥斯特利茨战役未打响之前就说那次战役一定要失败的库图佐夫,而在波罗底诺,虽然将军们都认为那次战役打输了,虽然史无前例:打赢了军队还要后撤,只有他一个人力排众议,直到老死都在断言波罗底诺战役是胜利。只有他一个人,在整个退却期间坚决主张不进行当时已经成为无益的战斗,不再挑起新的战争,而且不打出俄国的边境。

尾声

第二部

1

新的历史科学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说:你们想知道这个运动的意义吗?它为什么发生吗?是什么力量造成这些事件呢?那么,请听吧:

“路易十四是一个非常骄傲自大的人;他有哪些哪些情人,有哪些哪些大臣,他没有把法国治理好。路易的继承人也是一些不中用的人,也不会治理法国。他们有哪些哪些宠臣,有哪些哪些情妇。同时,有些人这时写了一些书。十八世纪末,巴黎出现二、三十个人,他们在谈论所有的人都平等和自由。从此,法国全国互相残杀起来。这些人杀了国王和另外许多人。这时在法国出现一个天才人物——拿破仑。他所到之处战无不胜,也就是说,他杀了很多的人,因为他十分英明。后来他借口去杀非洲人,把他们痛痛快快杀了一场,他是那么狡猾和聪明,他回到法国,命令大家都服从他。于是大家都服从了他。他做了皇帝,又到意大利、奥地利、普鲁士去杀人。在那儿又杀死很多人。俄国有一个亚历山大皇帝,他决定恢复欧洲的秩序,因此跟拿破仑打起来。但是,一八〇七年,他忽然跟拿破仑交上了朋友,一八一一年两人又翻了脸,又杀了很多人。后来拿破仑带领六十万人进入俄国,占领了莫斯科;可是后来他忽然从莫斯科逃跑了,当时亚历山大皇帝在施泰因和别的人劝告下,把欧洲的武装力量联合起来反对那个破坏欧洲和平的人。所有拿破仑的盟国忽然都变为他的敌人;这支武装力量就去攻打拿破仑刚集合起来的军队。盟军战胜了拿破仑,进入巴黎,迫使拿破仑退位,把他流放到厄尔巴岛,并且不取消他的皇帝称号,对他表示各种敬意,虽然五年前和一年后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强盗。嗣后路易十八即位,此人一直不过是法国人和盟国人取笑的对象。拿破仑挥泪向老近卫军告别,逊位以后就被流放了。然后,精明干练的国务活动家和外交家(特别是塔列兰,他抢在别人的前面坐上头等交椅,因而扩大了法国的疆土),在维也纳发表了谈话,这些谈话使得一些国家高兴,或者一些国家不高兴。突然,那些外交家和君主几乎争吵起来;他们已经准备命令军队互相残杀了;但是这时拿破仑带领一营人回到法国,仇恨他的法国人立刻向他屈服了。但是盟国的君主为此大为恼火,又跟法国打起来。他们把天才的拿破仑打败了,并且忽然认为他是一个强盗,把他送到圣赫勒拿岛。这个流放者离别了心爱的人们和他所爱的法国,在孤岛的岩石上慢慢地死去,把他伟大的业绩留给后世。而欧洲反动势力又抬头,君主们又欺压他们的人民了。”

不要认为这是讽刺,是描述历史的漫画。相反,这是对所有史学家,从回忆录、各国专史到那个时代的新文化 通史的编著者,所作的矛盾百出、答非所问的论述给以最温和的概述。

这些答案之所以怪诞可笑,是因为现代史像聋子似的回答那并没有人问他的问题。

*****
Written by vainPointer on 20 September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