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rooke Noel Moore; Richard Parker
翻译:朱素梅
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 信念和断言:得出结论的时候就是形成信念的时候,信念就是你所相信的。在本书中,断言用于表达信念。
- 客观断言:如“火星上有生命”;主观断言:如“米醋太甜”。
- 道德主观主义:大多数道德哲学家都认为道德观点不是纯粹主观的。
- 论题:明确问题和与答案有关的因素。
- 论证:前提和结论。
- 认知偏差:信念的形成会参杂一些难以察觉的人类固有的心理因素。
- 信念偏差(belief bias):通过结论的可信度来判断一个推论的正确性。
- 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人们无意识地依据刚提及的事件的频率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
- 错误共识效应:人们默认自己和周围人的观点与整个社会的观点一致的倾向。
- 从众效应:人在下意识让自己的想法向大多数人的想法靠拢的倾向。
- 消极偏见(negativity bias):人们相信消极信息多于积极信息的倾向。
- 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人们更愿意避免损失而不是积累收入。
- 圈内偏见(in-group bias):对于与自己不同团体的人更容易形成负面意见。
-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圈内人与圈外人的行为。
- 高于平均水平错觉
- 服从权威:只听从权威指令的倾向。
两类推理
- 演绎论证(deductive)和非演绎论证(inductive)
- 未表达前提影响了论证是演绎、非演绎的
- “衡平推理”和最佳解释推理
- 三种说服模式:道德(ethos)、情感(pathos)和逻辑(logos)
- 论证的技术:画出原因和结论的关系图;透过各种装饰性的表达来识别论证
- 评估论证:明确含义(第三章);对前提做可信性评估(第四章);避免落入修辞或心理的误区(第五-七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
- 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清晰地思考。
- 引起断言及论证的混淆的有诸多原因,但主要的有:模糊、歧义和抽象。
- 模糊有程度之分,关键是相对于特定的目的而言不能太模糊。
- 歧义是指一个语句有多种解释而且不能断明其中哪种解释是正确的。
- 歧义主要分为语义歧义、语形歧义、组合歧义(合成、分解)和指代歧义。
- 过于抽象的断言是指缺乏足够的信息来界定到底它可应用于哪些对象。
- 无论是减少模糊、消除歧义还是运用新词汇或旧词新用,定义都能助一臂之力。
- 定义主要分为同义词定义、实指定义和分析定义。
- 修辞定义并不是为了澄清意义而是为了表明或影响态度。
- 修辞定义借助术语的修辞力(情感意义)来实现目的。
- 论文写作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运用和体现,要训练和掌握论文写作的技能。
可信性(ethos)
- 一个断言的初信度越低,它看起来就越不同寻常,一个断言与我们的背景信息越不相符,我们就越应该表示怀疑。
- 利益相关方更值得质疑。
- 对信息来源的质疑分两类:
- 来源的知识或专业技能:考量这个人的教育、经验、成就、声誉和职位。
- 来源的诚实性、客观性和正确性
- 主要大城市的报纸、全国性报纸和网络新闻节目一般是新闻的可信来源,但是有必要对从中获取的信息保持开放的思维。
- 对来源不明的消息要保持警惕和质疑。
- 广告商关心的是向你兜售商品,他们不是为了改善你的生活,而是为了改善他们自己的生活。
- 电台访谈节目和电视辩论节目一样,都带有自己的倾向性,考验着听众或者观众的试听能力。
通过修辞进行说服:常见的修辞技巧(pathos)
- 修辞通过语言表达情感的力量来进行说服。
- 虽然修辞能对人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修辞并没有逻辑的力量。只有具备逻辑力量的论证才能证明或者支持一个断言。
- 常见修辞手段:
- 委婉:对事物的负面因素只字不提。
- 粗直:强调事情的负面因素。
- 闪烁:通过弱化的表达来避免遭到批评。
- 贬抑:降低事情的重要性。
- 刻板印象:简单概括一类对象中的每个成员。
- 暗示:运用中立或积极的语言暗示人们联想事情的反面。
- 加载问题:依赖于没有正当理由的假设。
- 嘲讽
- 夸张
- 修辞性定义:激发对事情积极或者消极的态度。
- 修辞类比:通过建立不恰当的联系来说服。
- 替代证明:只提示有证据或依据但不说明确。
- 重复:不断出现的见闻往往会错误地增加我们的信任度。
- 修辞手法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思维,而我们却相信自己很乐观。
- 图片等类似于富于情感的语言。
更多修辞技巧:心理及相关谬误(pathos)
- 诉诸情感的谬误:愤怒、威吓、武力、同情、嫉妒、阿谀奉承、使人负疚、一厢情愿、同辈压力、群体思维、民族主义。
- 不直接激起情感的谬误:转移注意力/烟幕弹、众所周知、合理化、以错制错
更多谬误(pathos)
- 诉诸人身的谬误
- 人身攻击型:认为指出某人的缺点就可以反驳他的想法
- 自相矛盾型:认为指出某人前后不一致就可以反驳他的想法
- 因人废言型:认为指出某人的特定境况就可以反驳他的想法
- 毒化井水:援引某人的缺点、前后不一、境况或其他个人特征以使人拒绝他的观点。
- 因人纳言谬误
- 生成谬误:认为某种观点的来源或历史可以反驳这种观念。
- 稻草人谬误:歪曲或夸大某断言从而“反驳”之。
- 虚假的两难境地:极力压缩选项,让人选择X或Y,却忽略其他选项Z
- 完美主义谬误:认为要么做的完美,要么干脆不做。
- 划界谬误:在无法界定时划界,通常发生在把模糊概念当成精确概念的时候。(如,超过多少为正当防卫)
- 滑坡论证:在缺乏理由时拒绝启动某步骤,担心这会势不可挡地引起其他步骤,或仅仅因为已经实施了第一步就要继续错误地坚持下去。
- 错置举证责任:把举证责任错误地分配给争论中的一方。
- 乞题:把正在争议中的断言假定为真,貌似给出论证。(如,用结论论证前提)
演绎论证I:范畴逻辑(logos)
8.1 直言判断 // 167
8.1.1 文恩图 // 168
8.1.2 转换成标准形式 // 170
8.1.3 对当方阵 // 174
8.2 三种关于直言判断的运算 // 176
8.2.1 换位 // 176
8.2.2 换质 // 177
8.2.3 换质位 // 178
8.3 直言三段论 // 180
8.3.1 用文恩图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 // 183
8.3.2 含有未表达前提的直言三段论 // 186
8.3.3 实际生活中的三段论 // 187
8.3.4 用规则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 // 189
演绎论证II:真值函数逻辑(logos)
9.1 真值表和真值函数符号 // 194
9.1.1 判断变元 // 194
9.1.2 真值表 // 194
9.2 用符号表达复合判断 // 201
9.2.1 “如果”与“仅当” // 201
9.2.2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 204
9.2.3 “除非” // 205
9.2.4 “或者……或者……” // 205
9.3 真值函数论证模式(简略版) // 206
9.3.1 三种常见的有效论证模式 // 206
9.3.2 三种谬误:无效的论证形式 // 210
9.4 真值函数论证 // 212
9.4.1 真值表法 // 213
9.4.2 简化真值表法 // 217
9.5 演绎 // 219
9.5.1 第一组规则:有效论证的基本模式 // 220
9.5.2 第二组规则:真值函数的等值式 // 225
9.5.3 条件证明 // 230
关于非演绎推理的批判性思维(统计学)
- 非演绎推理用于支持某个结论。
-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统计三段论
- 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
- 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反驳类比)
-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基于不同总体之间属性的相似性,在新的属性方面做出推理。
- 非演绎推理中的谬误及相关问题
- 仓促概括:过高的估计基于小样本的归纳概括的论证强度。
- 传闻证据:样本来源于故事。
- 以偏概全:过高地估计基于片面样本的归纳概括的论证强度。
- 自荐样本的谬误:自我选择片面的样本。
- 有倾向性的问题
- 弱类比:过于相信由类比所得出的结论。
- 模糊的概述
因果解释
- 解释用于说明已知的现象,论证用于支持或证明某个主张。
- 两种解释:物理因果解释、行为因果解释
- 充分解释:至关重要的可检验性、避免循环解释和不必要的复杂性
- 形成因果假说会涉及最佳解释的推理。
- 形成假说的方法有:求异法、求同法、最佳诊断方法(背景知识)。
- 因果假说的形成方法受约于关于因果机制的背景知识:事物之间如何联系、如何起作用。
- 普遍的因果陈述: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
- 验证因果假说:对照的因果实验、动物实验、非实验的因果研究、非实验的果因研究。
- 因果推理中的错误
- 体检中的混淆因果(如假阳性)
- 忽视统计回归
- 缺乏否证,所以得证
- 诉诸传闻
- 混淆解释和辩解:一概而论地认为试图解释错误行为的原因就是为其辩解。
- 法律上的因果联系:发生损坏的必要条件。但法律上寻求因果联系往往与判断相关性的紧密程度相联系。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
- 道德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
- 两个原则:一致性原则(consistency principle)、说明不同。
- 形成特点的道德价值判断包含未陈述的道德原则。
- 道德推理中的主要视角
- 后果论(consequentialism):如果一个行为的后果要优于其他可选方案则是正确的。
-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如果一个行为将比其他行为带来更多快乐则是正确的。
- 伦理学的利己主义(ethical egoism)
- 伦理学的利他主义(ethical altruism)
- 义务论 / 道义论 (duty theory / deontologism):人应该因为赋有道德义务而去行事,而不是考虑其后果而行事。用反证法对某件事是否为义务做判断。
- 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
对行为正误所持的观念/ 行事方式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可能会因为不同的群体、社会、文化而呈现差异。(类似:道德主观主义)->陷入自相矛盾。 - 宗教相对主义(religious relativism):正误决定于所处的宗教文化或社会。
- 宗教绝对主义(religious absolutism):正确的道德原则就是“正确”的宗教所持的原则。
- 德行伦理(virtue ethics):关注与行为。
- 后果论(consequentialism):如果一个行为的后果要优于其他可选方案则是正确的。
- 通常,汇集不同的视角会产生对道德问题的相似解决办法。弄清我们自己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在道德慎重思时聚焦于相关的考量。
- 法律研究致力于证成规制人们行为的法律。四个视角:法律道德主义、伤害原则、法律家长主义、冒犯性原则。
- 判定法律在何时何地适用的问题,往往要求把模糊的问题具体化。
- 判例是一种类比论证,通过这种方式,当前的案件可根据以前案例所决定的指导原则来判决。
- 给定案件中能否援引判例,取决于相似程度。
- 美学推理就是要在事实和价值整合的框架内做出判断。
- 美学的价值常常被认为是发挥某种功能的能力。比如产生快乐或促进社会变化。
- 另一种观点,美学价值由艺术作品中发现的一种特定的美学性质或形式来界定。
- 还有一种观点把美学判断看做品味的表达方式。
- 关于美学价值的合理论证帮助我们以变化或扩展了的方式去观察、聆听或感知艺术,并加强我们对艺术的鉴赏力。
- 提供了支持某种美学判断的理由的评论家,通过与他人分享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来达成共识。我们分享这种美学感觉的程度越深,就越能在美学价值观上达成一致。